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《关于调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过渡期的公告》(2017第139号)。公告明确特医食品注册管理过渡期也从原来的2018年1月1日延长至2019年1月1日。对此,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向网易财经表示,受政策推动影响,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将成为食品行业下一个新蓝海。

公开资料显示,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“特医食品”,它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保健品不同,特医食品是针对进食受限、消化吸收障碍、代谢紊乱或其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的特殊营养,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。

国外长期的使用资料表明,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在患者治疗、康复及机体功能维持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。由于这类产品本身并不具特定治疗作用,因此国外普遍将其按食品管理。但这类食品又区别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,使用者一般是患者,需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、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使用,以达到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。

据悉,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,特医食品上世纪80年代才进入中国,当时我国没有此类产品的标准,其生产、销售与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,故采取了按药品注册的做法。

据网易财经了解,由于特医食品长期以来被划为药品管理,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,发展相当缓慢。作为药品,当时我国没有此类产品的标准,其生产、销售与管理都缺乏法律法规依据。并且高昂注册费导致产品价格高,审评时间长,限制产品发展。

朱丹蓬指出,虽然特医食品在我国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,但其社会需求量其实并不低。“中国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数量庞大,包括正常生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,如孕产妇、老年人;同时还包括病理状况下具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,如糖尿病、肾病、肿瘤等各种疾病患者和手术等损伤人群。目前只有2个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注册批准,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”。

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元至640亿元,市场规模以每年6%的速度递增。其中欧美年消费量约为400-500亿元,日本和韩国达到150-220亿元,而中国目前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1%,约6亿元,远未满足市场需求。

朱丹蓬认为,与国外的巨大差距也揭示着特医食品在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,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“加速”,中国或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特殊食品消费市场。“有专家甚至表示,预计5-10年特医食品市场将超过6000亿规模”。

网易财经还了解到,面对这个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的市场,部分海外特医食品巨头以及中国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开始布局。如美赞臣已经开始对已引进中国市场的特殊配方产品进行注册,雀巢在中国泰州的工厂也将生产相应的特医食品供应中国市场。

虽然前景广阔,但想进入或许并非易事,朱丹蓬向网易财经指出,虽然特医食品领域一系列的政策完善和变革之后,会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,减少企业及品牌数量,使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,但目前而言该行业仍存在多个问题诸多问题。

“目前不仅是消费者对特医食品了解不多,甚至一些专业医生对特医食品也并不清楚。临床医生的认知影响着特医食品的发展,大部分临床医生重视静脉营养,忽视肠内营养”。朱丹蓬认为,中国的特医食品市场可能要面临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培育期,需要通过专业的医疗人员将严谨的科研成果,转换成消费者能听得懂的语言,由此提高公众对特医食品的知晓率。

据北京协和医院调查,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的比例为10∶1,而我国的仅为1∶5-15。

此外,医保问题也是特医食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。由于该领域前期研发周期长、企业投入大,而市场又偏小众化,这类产品的售价往往较高,“如果不纳入医保,消费者长期使用负担会比较大,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是一个制约。”